untitled.bmp 

封建的好萊塢對一個演員最大的尊重,是它無法將你類型化,被歸類五年後,再完美的肉體,也會變成垃圾,多年來女星無一倖免,只有凱特布蘭琪,憑手術刀般直視人心的森然演技,隨伊莉莎白登基,俯瞰好萊塢眾肉彈的沉浮。

如果要把自己簡化成商品,性別歧視鐵定有的,現今好萊塢女星一字排開,不是可愛、就是風騷,就算是前幾年高唱的優雅,也只是在葛麗絲凱莉的影子後搖搖尾巴,給葛妮絲派特羅這類影業貴族做的「公主夢」,從不是市場大宗,跟選美的本質一樣,一開始是俗艷,等被時尚大師加持,讓人體會「名氣」黃袍加身的美好。

 

以前電影可以創造明星,但現在類型電影充其量只能創造名氣,讓你方便跟時尚界掛勾,點石成金。今日我們隨口說的「傳奇」,多半因為之前的俗,可襯出其反差。因為俗如白紙,易妥協又好上色。

 

凱特布蘭琪是例外,她很少以突顯性徵為表演,也不是影壇標準美女,既不是複製的奧黛莉赫本(好萊塢起碼有四五個),也不是夢露再生(現在有成打裝不像的),’97年她剛從澳洲電影圈轉戰美國影壇時,因演技受到尊重,但並不是被欽點加碼炒作的明星,在隔年因《伊莉莎白》大放異彩,與《莎翁情史》葛妮絲派特羅在奧斯卡對決,不出意外,就算布蘭琪演技略勝一籌,仍是派特羅得了女主角獎,雖然引起爭議,但一向以明星風采與演藝背景做考量的考量的奧斯卡,這樣的決定並沒有讓人意外。

 

之後凱特布蘭琪陸續演出包括《神鬼玩家》《戰地有情人》《終極土匪》,儘管影片評價不一,但她的演技始終受到肯定,而且讓角色有布蘭琪的味道,原因是她對人物始終有反類型的思考,無論演的是通俗不過的靈媒,焦躁主婦,還是《魔戒》的凱蘭崔爾精靈女王,她的詮釋法都夾雜著魔性與人性,像被逼到邊緣地帶的曖昧,不給角色任何定義,只給「善惡是隨機存取」的真實,這種直視人心的森然本質不是每個劇本都能給的,而是存在於好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默契,她總演人面對選擇下的卑微張望,而非解救眾生的銀幕女神,也因此布蘭琪這時期普獲認同,但沒大紅。

 

但這樣的演繹方式,在演傳記人物時,就會產生極大的爆發力,她的《伊莉莎白》是經典,演活那位子是針尖的癲狂,就算續集某些片段過於歌頌,但她仍演活人皆有的踏空就是懸崖的緊張感,有人演出你的緊繃,是種痛麻的快感。而她演的「巴布狄倫」,以一種幾乎無以為繼的脆弱纖細,讓她無論外型與內在都被人評為「像到入骨」,巴布狄倫一生最被記得的階段,一是熱血知青,二是快被名氣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他,這兩種都被極度詩化,尤其對中年人來說,後者更接近真實,像替那一代受難的印記,難以抹去,於是布蘭琪變成Icon,跨越男女,似仙像魔。

 

與布蘭琪同屆的女星,多半淡出凋零,而再之前的妮可基曼,代言香奈兒戲內戲外入戲太深,除優雅外,再也無法給人別的想像,直接將自己送進的「活人蠟像館」,這些都是把詮釋權交給別人的女星,遲早權炳被人收回去,只有凱特布蘭琪是多年唯一自己拿到美的詮釋權的女星,不是活在哪個導演與設計師影子下的繆司,她那如上好伏特加足以一刀劃開人性的演技,像女王權炳,隨「伊莉莎白」登基,俯瞰肉彈沉浮,展現一個演員對自己最大的尊重。

 

(本篇曾刊登於2009年的GQ雜誌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馬 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